查看原文
其他

从节目形态、谈话深度来看,《十三邀》注定小众

2018-02-23

作者 张布布


十三邀》更像是从许知远个人角度出发,与时代的思考对话,它更具主观性。


这样一档“带着“偏见”的节目,也正试图与不同“样本”背后的文化融合。就其节目形态、谈话深度来说,这档节目或许注定小众。


作家/出版人许知远




许知远早年在《三联生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杂志撰写专栏,他当时的代表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名很文艺,内容贴近杂文随笔,阐述了一些感悟、以及对时代的思考。


写这本书时的许知远还是一名北大的学生,照片中的他一头长发,穿着白衬衣牛仔裤,卧坐窗台旁,身边是摞得厚厚的一堆堆书籍。


许知远这时期的文字中有着年轻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但对世界存有质疑,面对未来迷茫矛盾,就如同他当时的照片一样。


之后的作品文笔变得成熟锋利,多了一份调查与纪实文学的风格,但又无一不是在阐述与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观感,比如《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祖国的陌生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


“令人尴尬的公知”许知远


“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这个节目,是许知远对时代做的思考”——《十三邀》节目介绍。


很多人知道《十三邀》这个节目,是对话马东那期播出之后,许知远被诸多网友喷,许多的自媒体文章称其为“最令人尴尬的公知”。


整个访谈过程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陌生感,以及大段保留的沉默无语对望镜头的疏离感,让一些网友感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尴尬。”


从躲在文字后到走到镜头下,一档《十三邀》让许知远的名字重新回归大众的视线。


许知远的格格不入与极其轻松


在节目中,许知远永远是一件纯色的衬衣、牛仔裤,随身携带一本书。


录制的场地也很随机,根据嘉宾做调整,住所、办公室、咖啡馆、餐厅等,节目呈现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访谈,似乎更是一个开放式的聊天场景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


许知远会不保留地抛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偏见困惑,与嘉宾一起探讨交流,虽然也会因为各自立场和不同思考角度使得谈话看上去并不那么顺畅愉快。


面对不同的嘉宾,许知远的“成见”也是易于呈现的,有些可能都并不忌讳地在节目中直表出来。


比如“我担心她空洞,因为我崇拜复杂性,崇拜那种多层次。她当然是一个可爱的人,但可爱的人不一定丰富吧”(采访姚晨)、“社会有低龄化现象”“文化有等级”(采访二次元)、“自以为是的戏谑,这种谈话方式我并不喜欢”(采访李诞)。可能每一次的访谈,对他而言,也许就是将这个“成见”打破或印证的过程,只不过有的有解,有的无解。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


有网友将《十三邀》中的嘉宾做了两类划分:“一类是迎合着这个时代的大众情绪和流行文化,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另一类则与这个时代保持距离,无力改变而选择妥协逃避,其中为数不多的人物才能在夹缝中寻求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把握平衡。


纵观《十三邀》采访过的嘉宾中,罗振宇、马东、李诞属于第一类人,对这一类人,许知远试图去理解接近,但认知与判断的不同让他们之间的沟通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不过在这种交流的撞击中给观众呈现出思想的不同层面,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容易“招黑”的。


第二类人中的代表便是张楚、贾樟柯和西川。许知远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更容易产生思想的共鸣,在这些交流中,许知远的状态也是极其轻松的,不局促无尬聊。


对于游离于这两类代表人物背后的种种对立与交融,许知远试图从中找到一个结果,但似乎只有蔡澜那一句躲躲闪闪的“不要想得太多啊老兄”可以成为唯一的答案。


与不同“样本”文化融合


《十三邀》更像是从许知远个人角度出发,与时代的思考对话,它更具主观性。


在访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许知远与嘉宾对视却不语的镜头,这种长时间的沉默与安静的无声镜头,原本可以剪掉,但却被完整地保留在了节目中。


这种镜头语言被很多网友解读为“尴尬”,但在多期节目之后其实会发现,这是《十三邀》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许知远对嘉宾的上一段话表示出质疑,以及试图将谈话拉回到他想掌控的话题里去的时候,这种沉默出现的频次明显就更多一些。


节目采访一般是安排两天进行。采访前许知远会做一些调研,特别是不太了解或认同的嘉宾,去了解该如何看待这些人。第一天与嘉宾切实接触后,许知远会重新梳理角度,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把遗憾填补上。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


许知远不是一名专业的主持人,过去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圈子形成了他的喜好偏向和思维方式,而这样一档“带着偏见出发”的节目,也正试图与不同“样本”背后的文化融合。


《十三邀》是腾讯视频制作及独播的节目,“文化性”气质较重,甚至在互联网世界显得“不接地气”。


在这个以年轻受众为主打的平台上,用户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这档节目好恶,在卡思数据的舆情监测中,负面情感与正面情感的比例恰好相当。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舆情分析 by.卡思数据)


但就其节目形态、谈话深度来说,这档节目本身就很小众,它注定不是一档取悦大多数年轻网民的节目。《十三邀》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内核,如同许知远本人一样。


无论是许知远在对话陈嘉映时,提出的精神世界构成中现代人的语言匮乏是思想高度匮乏的证据,还是在对话马东时提出的大众文化“粗鄙化”倾向的质疑,以及在对话李诞时坦言不喜欢他“自以为是的戏谑谈话方式”认为会使谈话变得越来越窄,最后毫无意义等。


这些无一不是在表达着自己带有对现代社会焦虑的观点,但却又是很诚挚地希望在与对方的谈话中,可以探索到双方都未曾意识到的东西。


(图片来源:节目《十三邀》)


这也正是许知远身为知识分子本质在做这样一档谈话节目的可爱之处,《十三邀》则更像是一个展现像他这样的这一类群体,对于现在这个复杂性世界和多样性个人的一种重新探索与重新认识。



近 期 热 文

1.短视频大牛:干货集锦了解一下?

2.你有一份短视频人设指南,请查收(0/1)

3.趋势:2018短视频将面临3大机遇3大挑战

4.这可能是最全的短视频运营指南

5.实用贴!内容人必看的10个精选营销案例

行 业 报 告

11月丨 10月丨 9月丨 8月 丨 双11丨 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